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憶師恩法會心得分享

憶師恩法會當天我懷著無比興奮及感念大寶恩師的心情參加,到了會場時,心中滿滿的感動,成千上萬的僧俗二衆已經坐在莊嚴肅穆的會場上,淚水已在眼眶中打轉,非常隨喜現場所有的人員。如正和尚說:[憶念上師一剎那的恩德'比憶念本尊十萬年的功德還要超勝。
當我聽到師父講起剛開始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時的心酸歷程那麼辛苦,又看到師父為眾生掉下眼淚,我也慚愧的淚流滿面。師父一心一意要把最好的東西給弟子,一次又一次不斷地講說廣論,常常講到沒人只能講給自己聽,但師父仍不離不棄,那願眾生成佛的心念力是多麼偉大!而我就是那頑劣無知的第子常常辜負師父的用心,為了不讓師父為我掉下眼淚,我要向師父說:「師父!我願像您一樣。」為了憶念師恩思惟廣論P34《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云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憶念師恩於長夜中內涵在-常用課誦本P50觀想文:從無始生死以來為無明所覆,長夜沈淪生死苦海之中,身心逼惱,痛苦無量,為一皈依只有上師三寶…去 思惟師父的功德,師父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建立圓滿和合僧團來宏揚教法,為讓在家人不會像一壺燒不開的水一般,建立法人事業,淨智、文教、慈心、妙慧童子園、青少年班、大專班、教師營、校長營、企業營、長青班、從幼兒、至老人、生至老死、今生至無限生命、無量动以來、不是都在為著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嗎?還有在涅槃前為僧俗二眾找了了一位接班上師來為大眾攝持教授五部大論宏揚正法,師父的悲、智、力、功德圓滿。 菩薩如明月,眾生如水面,水若澄清,水不必求月,月亦不必應水,水清月現,自然之理!若水中沙土混濁,水雖求月降,而月亦映水面,然月影終不能現,是水之咎,非月之過也。所以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明乎此理,一切疑團,自然打破,豁然大悟。只要水清,而月常現;眾生心垢若除,菩薩時時在前,說甚麼感應皆是多餘之事。---- 為了不讓師父為我掉下眼淚,我要向師父說:「師父!我願像您一樣。成為您!」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 南06善04自強教室陳清杉 合十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2010年全國大專青年生命成長冬令營報名簡章已掛在網站

大專生正值青春年華,生命該如何發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創造新時代的生命價值觀,邀請大專生一起來認清自己的生命,創造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具有青春與活力、智慧與遠見的大專青年!
2010年全國大專青年生命成長冬令營報名簡章已掛在網站,一律採用網路報名。


時間:2010年1月28日(四)~31日(日)四天三夜
地點:大仁科技大學
網站:youth.blisswisdom.org

報名資訊
資格:目前就讀於全國各公私立大專院校之學生,含研究所、大學部、四技、二技、二專、五專 (限專四、五年級)。

報名期間:
2009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止。
懇請各位,並鼓勵親朋好友子弟們踴躍參加。

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Slide 1: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Slide 2:話說以前,有一個人正在屋簷下避雨,突然間看到觀世音菩薩撐傘走過來。急忙的說: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你能否度我回家?
Slide 3:菩薩回答道: 你在屋簷下,我在雨中,簷下無雨,何需我度?這個人一聽,立即跑到雨裡說:現在,我已經在雨中了,這下你可以度我了吧!
Slide 4:菩薩又回答: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你被雨淋,是因為你沒有帶傘;我沒被雨淋,是因為我有帶傘。
Slide 5:可見,是傘度我;你沒有傘,應該去找傘,而不是找我。一道完,菩薩就消失了無影無終。
Slide 6: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遇到了困難,便到寺院去求觀世音菩薩。此時他剛走進寺院,見到一個正在求觀世音菩薩的人,竟然跟以前所見過的觀世音菩薩,長得一模一樣,便問說:
Slide 7:你是觀世音菩薩嗎?菩薩回答:我正是觀世音。
Slide 8:這個人更感到驚奇地問:既然你是觀世音菩薩,那為什麼還要拜自己呢?
Slide 9:觀世音菩薩微微一笑:我跟你一樣,我也會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Slide 10:所以話說:天邊海涯遊遍盡,唯有勤儉不求人。求人似吞三寸劍,靠人如上九重天 。
Slide 11:但總還是有一些人,執著在神通妙用上,以為可以仗佛的力量消除一切或得到一切。他不知道,我們學佛不是求佛。學佛是求自己,因為佛不能代我們改變命運,佛只能告訴我們改變命運方法,並不是一切都依賴佛菩薩。
Slide 12:佛教有一偈說的很好:「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Slide 13: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如經云:「感即眾生,應即佛也,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眾水。」
Slide 14:但若自己不肯努力,只想不勞而獲,很抱歉!佛、菩薩也是無能為力, 因為主導的手,永遠還是操在你自己,並非是別人。
Slide 15:你不認識我,而我也沒看過你。但奧妙的因緣,讓我們在不同的時空, 一起分享心靈的感受。感謝你讓我有這個機會。
關廟 淨和寺 性空製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狂牛症是什麼?....了解後你敢吃嗎?

狂牛症是什麼?....了解後你敢吃嗎?




為了您和親愛的人的生命,請您花些心思閱讀完,

這是我一點一滴花時間才寫完的,絕不是從網路上隨手抓下來的

雖然參考些有生物或生化背景朋友的意見,

但我仍盡可能寫的口語一點,希望大家能夠看懂、看得輕鬆

---------------------------------------------------------


認識我夠久的人都知道,我向來不會義憤填膺的

也傾向於溫和的改變事情,

我既不是激進的綠色人士,也不是帶頭革命的知識分子

更不是為反對而反對的反對黨,或者高舉正義旗幟革命領袖



我只是一個還喜歡台灣這個樂土、想好好過日常生活的小老百姓




我想,即使是921大地震或88水災對我都沒有如此巨大的衝擊

所謂的 “意外“ ,是指 “意料之外“,或許我們無能為力,我們無法改變大自然

所以,每次有意外或者國家災難發生,台灣人總是可以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和韌性

不論死去多少無辜的犧牲者,我們可以互相幫助,重新再站起來

即使你不是災區民眾,或甚至從來沒有離開過台北市的人,

透過媒體或網路,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什麼是“災難“



但我認為大家都小看這次的 “災難“ 了,我認為這樣的災難是毀滅性且不可逆轉的

我不仿問個位看倌幾個問題?

1. 請問什麼是狂牛症?

2. 牛肉煮熟後就好?

3. 請問狂牛症是經由什麼途徑傳染?感染後有辦法醫治嗎?

4. 請問狂牛症的症狀?成功醫治的比例有多少?死亡率有多少?

5. 請問如果美國牛這麼恐怖,美國人早就死光了,而且政府拍胸脯保證安全?

6. 請問我是不是不吃牛肉就好?

7. 如何完全避免感染?



我整理了一些資料,普遍發現以上幾點是大家忽略的

我周圍很多親朋好友只知道美國牛事件吵很兇,卻不認識狂牛症是什麼

1. 請問什麼是狂牛症?

它正式的名稱是“牛海綿狀腦病“,俗稱“狂牛症“或“瘋牛症“,在人類身上稱為“克雅二氏病“或簡稱“庫賈氏症“(CJD),分為普通性和變異性,普通性不可傳染且病發平均年齡65歲,變異型透過食用傳染,平均病發年齡29歲。目前確信是由變異性蛋白Prion所引起。


2. 牛肉煮熟後就好?

不,煮熟或冷凍皆無效,甚至高溫700度或放射線皆無法滅絕,化為灰燼後仍有感染性,若任意丟棄土壤也會感染。被喻為“第二個愛滋病“或“人類最後的天譴“。


3. 請問狂牛症是經由什麼途徑傳染?感染後有辦法醫治嗎?

食用感染的肉品感染,目前完全無法醫治。若混入絞肉中病發率甚至比食用內臟更高更危險,且已感染的牛隻會藉由其他途徑感染其他牛隻,血液、飼料或菜刀之類的。


4. 請問狂牛症的症狀?成功醫治的比例有多少?死亡率有多少?

病發後死亡率100%,成功醫治比例是0,大約半年至一年死亡。症狀類似於 “惡靈古堡“ 和 “毀滅倒數28天“ ,因1986~1993年間爆發狂牛症和騷羊症事件,所以殭屍電影裡的背景都設定在倫敦。主要因為腦部海綿化導致急速失智,進而言語和行動能力失調。


5. 請問如果美國牛這麼恐怖,美國人早就死光了,而且政府拍胸脯保證安全?

目前爆發案例大多在歐洲尤其是英國,目前官方數據超過170起案例。普通型患者有偶發性和遺傳性,但突變型是經感染的,容易被誤判為"阿茲海墨症"(俗稱老人痴呆症),而阿茲海墨症正是美國十大死因之一,美國地方的私人調查數據更是遠遠超過官方數據。除此之外,大家都知道白人不太愛吃內臟,但台灣的內臟消耗量不但是亞洲第一、更是世界之冠,染病機率更高。加上台灣人98%有染病基因更是雪上加霜,機率是美國人的720倍,而且我不知道什麼叫做“最嚴格的把關“,因為台灣只有一台檢役機器,也只能驗腦不能驗肉,更何況是抽樣調查,當時爆發役情的英國政府也是信誓旦旦拍胸脯保證。


6. 請問我是不是不吃牛肉就好?

錯,會經由輸血傳染,染病潛伏期目前確知為6年,部份實驗室宣稱10~20年,目前已經確定光是英國經過輸血感染的案例至少有4起,但如同上一題,台灣人機率更高上數百倍。假設你動手術輸血,對方的好心可能會因為潛伏期導致你間接感染。

此外,若病牛作成飼料,將感染豬隻或其他家畜,到時恐怕爆發“瘋豬症“,後果更不堪設想,想想你食物中有多少豬肉吧。


7. 如何完全避免感染?

第一種方案,徹底吃素、完全避免輸血,換言之,不能吃肉,最好一輩子都不要出意外動手術。

第二種方案,拒絕美國牛、特別是牛內臟,這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我由衷的希望大家可以正視問題的嚴重性,這是國家 “尚未“ 發生的災難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專業單位和專家學者如此憤怒

我們的生命絕不是交換軍售的籌碼,更何況軍售還是美國賺錢!

請不要再抱持著 “不會輪到我“ 或 “不要吃牛就好“ 的想法,這是錯的

畢竟人人都有機會透過吃肉或輸血感染

如果你上youtube搜尋,可以看到英國因為吃漢堡而死亡的犧牲者,更可以感同身受

他只是一個年紀20出頭無辜的男孩,過世的半年前還懷抱著夢想在錄音室寫音樂

BBC上也有關於狂牛的詳細紀錄片,看到CJD患者的樣子你連笑都笑不出來

趁著現在台灣還是一個完全沒有爆發疫情的乾淨小島,不要讓他變成 “惡靈古堡“ 翻版

保護你自己的生命,同時也保護你周圍的人,你的朋友或家人隨時都有可能無辜的死去

這場災難遠比棒球簽賭或H1N1來的可怕、來的長遠,

沒有人樂見過著沒肉可吃,甚至被聯合國劃為疫情管制區的日子

請 “用力“ 讓大家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我文章寫的再好,若沒有借助各位的力量幫忙宣傳,一切也只是枉然

請幫忙到處轉貼和告知,尤其是您的父母,他們的資訊並不像我們這樣方便,

媒體已經被壟斷

幸好我們還有網路,幸好我們還有可以迅速散播的Facebook

讓他們了解狂牛症的可怕,並告訴更多的人

最重要的是,要有更具體的行動,讓政府知道我們的憤怒,徹底拒絕美國牛。



-如果有用字或內容錯誤或不精確,麻煩批評指教,也歡迎轉載,不需告知。-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憶師恩法會知恩、念恩、報恩!

憶師恩法會知恩、念恩、報恩!

憶師恩法會在即,從今天起將陸續寄發日常法師的公案給大家,請幫忙轉寄(先從文教同修,再到各自的眷屬---歡迎轉寄。)

並祈求自己能知恩、念恩、報恩!

轉寄之前,請仔細閱讀,用聖者的心續比對自己的生命....

一、兩張紙板的啟示

某一天,我收到南部同學供養師父的兩份精美月曆,正方形,邊長三十公分,呈給師父,我們共同打開瞻仰其中莊嚴的佛像。月曆中間夾有一塊硬紙板,以避免月曆折到,我看到紙板沒什麼特別反應,師父卻特別把它留下來,還說以後有用途。我起疑惑問師父:﹁兩塊紙板有什麼用途?﹂師神秘地微笑回答:﹁以後你就知道了。﹂

隔幾天,我送飯給師父時,發現師父飯桌上墊的防污垢之紙板已汰舊換新,師父把上次那塊正方形紙板墊在下方,以防餐盤上之污垢沾到桌子上。這種例子,在師父身上屢見不鮮,師父不會輕易丟棄任何東西,都會儘量善加利用其特長。有時候會看見師父桌上放小木盒,或小罐子,我會直覺地想把它們拿到庫房去,或趕快處理掉,但師父都會放幾天,想想如何利用它。

幾天之後,某日,我們早上要到台北學苑,師父要開示受五戒的前行,順便要帶一份文件給總幹事,我把A4大小的文件放在塑膠的資料夾中,再放到背包中,師父叫我等一下,就把另一塊未用的硬紙板抽出來說:「把這塊插在背包中,公文就不會折到了。平常我們看到不順眼的東西就丟掉,一點都不珍惜東西;對人呢?不順自己習性或沒有利用價值的就擺一邊不理。」

反之,師父不管是在處理東西,安裝電話線路,乃至擺一張桌子,或靠椅子,都會停下來細心觀察,做了之後,若在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又會再改善。師父對東西觀察力敏銳,對自他之內心亦復如是。有一次早上剛起床,我經過師父房間門口要去佛堂供香供水,師父聽到我的腳步聲就把我叫進去,說道:﹁是不是因為晚起,怕被我知道,所以像小偷一樣腳步特別小聲?﹂我點頭承認,心中對師父的智慧觀照力五體投地佩服。(福智之聲113~114期)

二、從蟠桃中念師恩

師父在民國九十一年和如證法師及陳學長一起來北加。我在那一次有機會準備師父的餐飲。有一次在當地有機商店看到一種形狀扁的、平平的桃子,我們就買了一些供養師父。師父看到了就很高興地說:「美國也有這樣子的桃子?我已經很久沒看到這樣的桃子了,以前在大陸時才看到過。」師父還說,這桃子叫做蟠桃,也就是傳說中天上王母娘娘過壽時吃的蟠桃。我看到師父笑得很開心,也吃得很開心。



第二天,我們還是準備這種桃子供養師父。可是我觀察到,師父只吃了一小塊,就沒有再吃了。第三天,我們想師父就快要回台灣了,可能在台灣比較沒有機會吃到這種品種的桃子。於是我們又準備了這種桃子。可是師父在第三天,一口都沒有吃,連碰都沒碰。之後師父也沒有再多說什麼。

從這個事件裡,讓我學習到,我們平常做事時,就是認為自己對的、覺得好的,就會一直做,一成不變的。而師父卻會在好的基礎上,再多去觀察,觀待緣起,靈活地運用,而不是永遠一成不變,如此,才能夠打開格局。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平常對於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或東西,就會貪著在這上面,會一直這樣去做。然而師父對於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卻能很快放得掉。(福智之聲179期)

三、師父的慈悲

還記得當年和師父住在山上的時候,屋裡有一隻小老鼠,經常跑出來搗蛋,師父不但沒有把小老鼠趕走,還每天餵他一顆果子。起初我覺得很奇怪,怎麼給這麼少?後來才知道是師父慈悲,不忍心看到小老鼠餓死,所以就餵他果子,但是畜牲如果吃太多出家人吃的食物,又會損福報,所以就只餵他一顆果子,這是保護他的業。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看出師父是那麼的細心,那麼的用力。

又有一次,我們要把較大的餐巾紙裁成四塊,師父要我去,拿剪刀來,我心裡想︰「用刀子不是有快又好裁嗎?」所以就不聽師父的交代,自作聰明去拿刀子,交給師父,師父看一看刀子,又對我說︰「是叫你拿剪刀,不是拿刀子。」後來,我才想到,師父哪裡會不清楚剪刀和刀子的用途,他是找機會讓我練習聽聞軌理,而我卻偏偏隨自意樂,聽不進師父的話。舉凡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甚至很微細的地方,師父時時刻刻都在教導我,只是我自己太遲鈍,沒能體會師父的苦心。師父的法實在太多太多了,永遠也學不完,我要猛力祈求師父早日回來,我還要跟隨師父繼續學習,直到成就無上菩提。

四、心最營養

在鳳山寺有最多好的藥和健康食品,因為有很多人供養師父,可是師父用來用去還是那些東西,因為別人供養,有他的心意在,師父吃了兩口就送到大寮去了,師父說心最營養,這些東西不是根本,都是業的問題。

師父也收到很多供養,問題是一旦我們有錢,目的是為了想花錢,可是師父有錢,他吃和穿的卻都跟我們一樣,他沒有地方花錢。師父都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早期像買法人或園區,都是師父自己出錢,所以在僧團中,我們都會把錢供養給師父,就有兩倍的利益,一個是供養上師功?很大,一個是投資在最好的地方,師父一定會把錢花在最好的地方。

五、吹不吹冷氣的背後

十幾年前師父前往印度,我和總幹事陪行,抵達德里時是在深夜,我訂了一部有冷氣的計程車,由於冷氣車的顏色和一般計程車有別,師父一看,皺起了眉頭,我立刻發覺我錯了。

德里的半夜,天氣還算涼爽,所以沒開冷氣,到了第二天早上十點多,溫度漸漸升高,我便要求司機開冷氣,司機說:「現在開始要爬坡,上山開冷氣的話,車子會開不動。」此時師父看了我ㄧ眼,然後說:「你看,浪費錢!」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路程,終於到了山上,此時肚子也餓了,看到一家小館子便進去,師父叫了一碗白水麵,總幹事也跟著叫了一碗,我則叫了一碗辣椒麵,才吃ㄧ口,覺得好辣,簡直不能入口;眼看師父一碗白麵條快吃完了,我只好問總幹事能不能幫忙吃ㄧ點?總幹事說他不敢吃辣,我看著一大碗麵,不知怎麼辦?師父瞄了我ㄧ眼問:「怎麼回事啊?」「太辣了!吃不下。」師父眉頭又是一皺說:「你應該清楚,到底能吃什麼麵條,那麼浪費!」師父吃完就跟總幹事走了,我也只好跟著走。

還有一次,師父也是到印度去拜訪一位仁波切,陪行的還是我和總幹事。那次辦完事,回到德里時,天氣還真是熱啊!室內38℃,室外50℃。我們住進YMCA時,師父聽到冷氣房一晚兩百元,沒冷氣的一百元,就決定訂兩間沒冷氣的房間。師父住一間,我和總幹事住一間,後來總幹事中暑發燒,師父趕緊要我幫總幹事安排住進冷氣房。

師父很細心,看到總幹事躺的位置剛好對準風口,立刻說:「你不能睡那張床,睡這張床吧!(房間有兩張床)」師父再看了看,又把水杯放在床頭,讓總幹事伸手就拿得到。一般人做事,通常都是先做了再說,最後發覺不對再修正;但是師父總是能夠在事情還沒發生前,事先就設想得很週延。

後來,我準備出門辦事,臨行前我先到師父的房間報備一下。師父房門虛掩著,我看到畢生難忘的一幕--師父把落地窗打開,赤著腳,沒穿上衣,坐在陽台上,一面搧風,一面熱得直喘氣。我心想:「師父,您又何苦呢?多花一百元住間冷氣房,您就不用這樣辛苦地和熱浪搏鬥;您可在裡面邊看書、寫字或者思考法人的一些方向啊!」我雖這樣想,內心卻很感動,向師父報告完後,走出門外,淚水不知不覺就流下來了。我覺得師父「儉樸」的理念,不是做給人家看的,而是做給自己看的。

我後來有機會聽到師父提及不吹冷氣的原因,一方面是想鍛鍊自己的意志力,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別人,他不想因為自己吹冷氣,使得排出去的熱氣讓別人受苦。師父這種嚴以律己、重視業果的身教,應該是值得我們好好深思的。

早期在湖山精舍的時候,有一天,師父要到松山機場搭飛機,當時載師父前往機場的是一位研討班同學,時近中午,天氣相當熱,但是,他想到師父一向不開冷氣,所以就沒有打開。沒想到師父一上車,就吩咐那位同學開冷氣,這位同學心想:「師父不是一向都不開冷氣嗎?怎麼現在又要開了呢?」

快到機場時,他終於忍不住,提出他的疑問,師父說:「我剛從冷氣辦公室出來,等一下到了機場也是有冷氣,在這中間短短的半小時,烤在車裡頭不吹冷氣,一下冷、一下熱,這是會感冒的,到時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了嗎?」無論是開冷氣或者是吃東西,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不開,師父都是有原則的;吃東西也是一樣,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可吃,師父也會經過思惟抉擇後再下決定,所以通常都不會後悔。

六、代人著想

八十六年陪師父至香港,一切安頓妥當已是傍晚,師父問我此地寺院何時用早齋?詢問得知是早上七點。我知道師父向來早起,用餐也甚早,但師父聽了說:「那我們就七點吃,不要打擾人家。」

我定了五點半的鬧鐘,鬧鐘鈴鈴作響,我按了立即起床,看了隔房的師父似乎還無動靜,我又粗手粗腳地拎著臉盆去刷牙洗臉,回到房間後,師父才「卡」一聲打開電燈。我突然驚覺,師父早已起床,但為了怕吵到我,所以一直沒有作聲,等我起床後又怕我難堪,才在我漱洗完畢後打開燈。這讓我想起有個古人,他讓僕人一道參加晚宴,結果僕人醉得東倒西歪,主人把僕人送回家裡安頓好,自己才上床睡,隔天早上還特別晚起。女主人訝異的問丈夫怎麼會破了自己早起的習慣,男主人回答說,因為僕人醉了,所以一定會睡晚,他想僕人起床後看到主人一定會不好意思,所以寧可待在房內不給別人難堪。師父的行誼就如古人敦厚,恆順眾生。

第二天,我不敢再用鬧鐘,五點就醒了過來,也不敢再拿臉盆,免得如敲鑼打鼓似的驚擾師父。刷牙回來,我靜靜坐在床上緣念,五點半鬧鐘不再響,五點三十五分師父來敲我的門,我趕緊應門去,結果一開門師父和我四目相對,笑了起來。

師父的細心、恆順眾生、惜福習勞的工夫,是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第三天下午,我也忘了師父持午,竟跟師父說:「師父我來泡茶給你喝好不好?」師父愣了一下,我也沒察覺什麼不對,師父想了一下說:「好啊,我們來喝喝茶。」

喝完茶我隨手把茶包給丟了,第二天早上師父問我;「昨天的茶包呢?」我說丟啦,師父說:「隔夜的茶包最好喝。」我忙著解釋:「師父,不是的,隔夜的茶不好!」師父聽了說:「喔,這樣,丟掉就丟掉了。」我恍然察覺自己在辯解,趕緊道歉:「師父,對不起,弟子要丟之前應該先問您的。」(福智之聲160期)

七、簡單的生活、豐富的生命   

  師父曾在一九九八年住過寒舍。那時候印象很深的是,師父抵達第一件事就是索取北加的地圖。我們都很驚訝,於是趕緊準備很多地圖給師父看。師父問得很清楚,甚麼地方在哪裡、怎麼去等等。讓我感受到師父對於他在哪裡、這是怎樣的環境、整個行程是甚麼、這裡到那裡要怎麼去、彼此的關係是什麼等等,他都非常想要觀察和了解。   

另一件令我難忘的是師父的生活方式。師父想要休息,便回房關上房門。我們幾個人在客廳、廚房打點東西。我想師父需要喝水,便端了一杯水,敲了門進去,看見師父在看書,並一邊在書上作眉批。對比外面忙得不亦樂乎的情景,讓我感覺到師父那種寧靜又好學的心。   

還有,師父希望一切事情都自己來做,不太喜歡靠別人。師父在寒舍時,便告訴我:「不要準備這些東西,你愈準備,愈把我當作是客人,我很不喜歡這個。就像吃飯啊,你最好告訴我東西放在哪裡,早上我可以自己來。」讓我感受到師父雖然用種種善巧方便,讓弟子們有承事親近師長的機會,但是師父其實希望自己做,不希望麻煩別人。   

師父也不喜歡浮華,因為那時候我們為了舉辦法會,便租了一個場地。法會前一天晚上,還有很多人在布置場地。師父一聽到這個消息,便說:「大家都很辛苦了,應該趕快收兵,只要掛兩個布幔就可以了,不需要什麼獎牌啊這些東西,應該愈簡單愈好。」法會當天,還有同修一大早就趕去會場繼續布置。師父看了以後,便說:「你們這樣做,讓我很不安心。這樣的話,我都不敢來了。真的很簡單地放一個檯子、放一個什麼,我這樣就可以了,不需要這樣。」



  從這些點點滴滴,讓我慢慢了解師父的另一個層次,給我很大的啟發。我也應該好好學習過簡樸、實實在在的生活,不要凡事都想要求別人。也希望自己能多豐富自己的生命知識,增長生命的內涵,而不是光在嘴巴上說說而已。 (福智之聲179期)

八、遇過善誘 學子受益

  幾年前有位同學,由於違反了常住規矩,因此師父按照寺規給予嚴厲處罰,那位同學傷心地哭泣著。話說師父雖然處罰了他,卻又同時安慰他道:

  「沒關係,犯錯的經驗人人都有,我也是一樣。

  在我讀小學時,學校有書法課程,所以我們都要帶筆墨、硯台到學校。有一天我背著裝有硯台的書包在校園裡,順手將書包在空中揮呀轉呀,忽然一位同學從旁邊經過,只見書包不偏不倚,飛快地撞上了那位同學的額頭,他的額頭就被書包裡頭的硯台給碰破了。當時的我,跟你現在一樣,我們都是無心犯錯。重要的是能改過來就好了。」

  那位同學聽了,心裡頭舒緩了許多。兩個月之後,那同學還沒完全脫離自卑的心境,慈悲的師父,卻已讓他順利地出家了,使得那位同學真實的感受到,就算犯了再大的錯,遭到了再嚴重的處罰,只要肯努力地改,努力地學習向上,絕對不必擔心有走不上去的危險。現在,那位同學已度過四年多的出家時光,一直持續不斷的成長茁壯著。

  聽到了這個故事,我想到在蘇軾所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一句話:「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師父絕不輕視法制,因此一切必定按規矩來做;但師父的大悲心,又使得他不放棄、不厭惡任何一個人,也不會對任何人貼標籤,因此在處罰的當下,仍是全然的關愛,並在短期內給予最大的機會,希望對方能得到最大的提升。因此,人們都能因為師父而順利快速的進步,這就是大家如此感念師父的原因吧!(福智之聲156-157期)

九、回首來時路 師恩海樣深

民國八十三年,師父帶著我和總幹事到美國大覺蓮社,第二天,我和總幹事去超市買東西,回來時走後門,當時雙手拿著東西,就用腳推門,正好一陣風吹來,門上的玻璃竟然就破了。我當時第一個念頭是:糟了!師父您在哪裡?但願師父不要出現!我們做錯事時總希望把自己躲在沒有善知識的地方,善知識的心是不會因此而停止攝受弟子的!

  接著,師父馬上就出現了,開始教誡:「你的心這麼粗,我在這裡住了十幾年,玻璃從未破過,你才來第二天就弄破了……」接下來把我所有的習性細細數落了一番,教誡了約一個多小時,我當時的反應是:「師父,您年紀這麼大了,身體又不好,何必為一塊玻璃花這麼大的力氣?您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啊!」最後我承認錯誤:「師父,弟子錯了,下次不敢了。」師父馬上說:「你還有下次啊?」

  事後回想:師父在乎的不是一塊玻璃,他在乎的是弟子無限生命中習性的改善,他在乎的是如何讓任何一個有情,不斷地往菩提道上成長,他在無量劫中等待弟子機緣成熟,要以最快速、最適當的方法成熟弟子的身心,可是弟子卻很難體會師父的用心。(福智之聲164期)

十、《師父與侍者》  

  師父教導弟子一向身教重於言教,經常以生命教育,感動弟子,舉一個「師父與侍者在月下念〈六字大明咒〉的公案」:  

  有一個弟子發心跟師父學佛,後來當了師父的侍者,當侍者後一直生病,想回家或請假,師父不許,有一天侍者告訴師父,如果不允許他請假,他會跑掉,師父允許他請假兩天,兩天後侍者心情愉快的回來,師父問他:「你回想一下是什麼時候心情變好的?」侍者回答:「大概在七點五十分搭車時。」師父說:「對!就是這個時候,我怕你一去不回來,就跪在宗喀巴大師前,為你祈求上師加持。」侍者聽了好感動。  

  還有一天晚上,侍者到師父房間收衣服,要幫師父洗衣服,師父說:「不用,我沒有換衣服。」侍者就去洗澡、洗衣服。黑暗中,隱約看到一個老人在洗衣服,走過去一看,竟是師父在洗衣服,原來是師父看他太痛苦,不忍心讓他洗衣服,讓侍者再次感動不已。  

  事後,師父帶著侍者到月光下,對著月亮告訴侍者:「月亮在中國佛教代表空正見,也代表圓滿的境界。修行的過程是痛苦,痛苦是要撐過去,撐過了生命就會改變。」師父在月下教侍者唱〈六字大明咒〉。  

  師父這樣關切的帶他一陣子,不久之後,有一晚,師父跟一位法師做了同樣一個夢,夢中的女鬼告訴他們:「那位侍者過去生曾經做過壞事,我本想報仇,現在我不報了,只要為我誦經即可。」師父為女鬼誦經後,侍者的病就好了。就在侍者病情好轉那一天,師父對侍者說:「以前我想辦法留你,就怕你墮入三惡趣,現在如你想走,可以離開,至少不會墮入三惡趣。」

十一、鹽的故事

 「菜是誰煮的?太鹹了!」師父說。

  我先是沉默了幾秒,然後壓抑著心裡的不安,勉強回答:「是弟子煮的。」

  「已經像鹹菜那樣,鹹得發苦了,你不覺得嗎?」

  「可能是到最後水煮乾了,只留下鹽分的關係。」其實是沒有事先嚐過,就送上來了。

  「還有,粥裡的作料不要放那麼多。」

  「弟子沒有多放作料,完全遵照前任法師交代的份量去做。」是師父弄錯了!理既直,所以氣就壯。

  「粥變得比較濃,份量比以前多,如果作料沒有多放,那是怎麼回事?」就這樣,師父問一句,我馬上回答一句。

  突然師父說:「如果沒有把握住輕重,本來很單純的事,會變得越扯越遠。我們一來一往,談了那麼久,原本只是很單純的兩件事:菜太鹹,鹽少放一點;作料太多,下次煮粥時少放一些,如此而已。我們卻越談越僵,越偏離主題了。」

  談話嘎然而止,我默默退出門外。

  按照世間經驗,我會把早餐的對話分成兩部份:首先,菜太鹹是我的錯,因為沒嚐過就端出來,而且面對師父的指正還拼命找理由搪塞,是錯上加錯。但是,我一定要再找機會說明煮粥作料原委,以免師父繼續誤會我。

  過了半小時,有事走進師父房間,師父見我出現,就叫我好好想一想:「今天早晨的事,你認識到其中要點了嗎?」師父不憚其煩的說:「原本是極單純的主題:菜太鹹,鹽少放一點;粥太濃太多,作料少放一點。這麼簡單的事,卻因為每個人心中只緣著『我』,於是治絲益棼,始終不能解決問題。結果我固然不好受,你也苦不堪言。」

  他說完這番話,又很慈悲的教示:「還有一點你要注意,我以前遇見過的師長中,有的非常嚴苛,如果你也遇見這種師長,當他見你每一件事都一來一往,振振有辭,總可以找到理由為自己辯護,大概就把你放著不管了!」

  長久以來,我已經習慣於為自己辯解,擅長向對方表達我的立場、想法。可笑的是,如此費盡力氣表白,都是從「我」作出發點,保護「我」,不曾從對方觀點認識問題所在,嘗試跳開「我」的角度,尋找解決之道。

  到了晚上,師父見我態度軟化,所以又第三度開示:「今天發生的事,希望你好好思惟反省。仔細想想,人與人間的相處,這種情形是不是佔了絕大多數?每個人對『境』時,只想到保護自己不受損傷,結果極簡單的事擺在那裡,卻無人在意,因為雙方對『境』都在擴張『我』,所以無謂的紛擾會層出不窮,寶貴人生就平白浪費掉。而世間的紛紛擾擾,乃至殺伐爭鬥,也都是如此產生出來的!」

  接著,師父現出更溫煦慈悲的面容,謙虛地說:「早上看見你振振有辭回話,心中首先現起的是,既然我是你師父,自然要把你鎮住。繼而一想,不對!若不從自己改變起,你我都得不到增長,只會白白浪費寶貴生命,受更多不必受的苦。」最後,師父說:「把這些告訴你,我也不好意思說我在懺悔,但願你能在往後遇『境』時,用心地觀察,我們之所以看不見總別,全是因為一個『我』在作祟的緣故。」

  師父雖然在養病,但他內心真正關注的重點,不僅僅是「菜太鹹、鹽少放」這種簡單直接的結論,而是法的延續增長,在在引導我去認識法。

  「鹽的故事」雖然結束,續集卻仍不斷上演。第二天晚上,師父交代過晚一點再決定買不買的東西,我自作主張又買回來了!當看到師父面有難色時,我很快地從口中冒出不少理由。隔天早晨懷著極度懊惱的心,跑去向師父懺悔。然而師父總以慈悲的態度告訴我:「初初開始學,不是對境馬上能把習氣拿掉,畢竟無始以來的習性,並非嘴巴說了就改得動。現在對境時先學一件事:看見自己緣不到『法』,只是緣著『我』著想!」

  雖然一時做不到,但是在師父的教誨下,我願意一生一生的去做到它(福智之聲173期)

十二、善觀緣起利眾生

   九十年七月十二日 ,團體順利承租到古坑麻園段的台糖地,園區建設終於要展開,師父當天就來灑淨,往後每三、四星期就來園區工地看看,關懷這第一批志工。師父知道我們在苦熬,常給我們加油打氣。師父坐在小佛堂的課桌前對大家開示,有一次問我們:「有沒有問題?」沒人回答,師父又說:「沒有問題沒關係,講心得也可以。」還是沒有人回答,結果隔天法師就來為我們上了一堂提升課。

  園區的興建案共有五家廠商投標,經過篩選剩下兩家,第一家是廣論學員家經營的,規模比較小,造價低;第二家是大公司,信譽好,但造價也高。師父為此特地求了觀音籤,幾次結果都是若要把學校趕快蓋好,價格可以接受、工程品質也不錯,就應該選第二家;但若希望整個團體有增上學習空間,第一家是上上籤。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後來就明白了,因為考驗不斷湧來。

 一開始工程就不順利,營造廠無法如期施工,甚至工程整個停擺、工地紛擾不安、工人與志工無法配合等等。後來,我們把整個工程承擔下來,並且成立了營造廠,師父命名為「恆誠」,師父說這個營造廠與世間的不一樣,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本著法人的精神,互助誠信。

  工地諸多不順,師父關懷的心越強,屢屢前來園區,園區的校舍和宿舍是師父看著完成的。師父關懷的對象不只是同修,有一次也不知道師父是怎麼知道的,工地主任和我們的監工師兄處不來,師父就坐在小佛堂外面關心那工地主任,師父告訴他,做一件事本來就會困難,但這是件有意義的事,請他辛苦一點好好地做。

  園區動工的隔年(九十一年)四月,我從組長的位子被換了下來,起先心裡著實不好受。我想起八十九年教師營我擔任總護持時,在一片讚嘆聲中,師父對我說:「 謝 居士,我很在意你的下一生會去哪裡。」我想,這必定有我要學的功課。

  師父總是觀察眾生的緣起給予提升,內心緣的都是眾生的苦樂。有幾次我個人遇到師父,他老人家都是問同一個問題:「你現在這樣做比較實際,還是以前掛著組長名義比較實際?」提醒我一些個人修行上應注意的事;若在眾人面前就會鼓勵我說:「你辛苦了」、「功德無量」、「你的功勞很大」。(福智之聲160期)

十三、相約

  記得八十六年剛進僧團,住在東寮房,那是個冬天早晨,師父有時都會拿著手電筒到室外看氣溫。有一次早晨起床,衣服穿的比較單薄,正要出門時,剛好遇到師父看完氣溫回來,師父看著我,摸著我手臂說:「今天早上室外溫度比較低,你要不要回去多加點衣服,否則出去著涼了。」或是每當學習情況不如人,妄自菲薄時,師父都會向身旁的法師述說我的優點,透由法師來鼓勵我,為了不抹殺自己擁有的善根,乃至出坡調皮或隨便時,都會嚴厲的教誡、處罰。

  在這段師父親自點滴教導的過程中,雖然次數並不多,但是在往後成長當中,那時師父所教的一切,尤其是出坡嚴厲的加持,反而出坡這一課,變成是我學習中,進步最突出的一門。由此體會到師父曾經做的一個譬喻:一根斷掉的鋼筋,再從斷掉的地方,用電焊將它接合起來,那接焊好的地方,反而是那一根鋼筋當中,最堅固的一段。所以一直很想得到師父親自的教導,但師父後幾年示現病相,這種機會,也只有身邊的侍者及帶頭的上座、學長們。所以很希望做師父侍者的因緣能早日成熟。

  後來在師父示寂前二個月,因祖父逝世的因緣,能晉見師父,當時跪在師父面前發願:希望以後有因緣,能作您的侍者。那時師父因身體不適,只點頭說很好,就退了出來。沒想到師父這次示現圓寂,一開始很難過,覺得已經沒有有這個機會,但後來轉個角度想,以後師父再來時,還是可以作師父的侍者,只是相約在未來。(福智之聲156-157期)

十四、師恩常在我心

我到師父寮房,師父問我房間哪裡不一樣?我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來,經師父點了一下,方才知道師父把房間的阿彌陀佛像,換成了觀世音菩薩。約有一年的時間,每隔一、二天就會得到一次這樣的教授,雖然有點苦受,但卻很高興,師父就是這樣的指引我,直接去除我的習性,讓我心的敏銳度不斷的增長。我以前有口吃,只要有陌生人,我就會臉紅,也不敢講話。到南普陀時師父告訴我:「你要學習超越自己,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得到別人的掌聲及喝采,不是要得到別人的肯定,而是為了要超越自己。」於是要我利用上廣論或開示的時候,面對大家提問題。所以,每次師父一講完,我就很勇敢的站起來說:「師父,我有問題!」其實當時我是害怕得紅著臉,且不停的發抖,而師父通常都是回答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等會兒回到寮房我再答覆你。」透過常師父不斷的給我機會及鼓勵,如今,我終於能夠自在的面對大眾,且講說流暢。

  在南普陀一年後,我由於年輕,漸漸無法安住,動了想要離開的念頭,常師父告訴我:「你可以選擇現在離開,去外邊上班,你也可以忍耐煩惱留下來。想一想十年後、二十年後,留下來的你,和離開的你,做一個比較,看看有什麼差別?」聽完我很震驚,這是我沒想過的問題,所以,雖然苦,我還是留下來了。如今還真的很慶幸當年聽話,留了下來。

  師恩浩瀚,點滴在心頭,憶起去南普陀那天,是個嚴寒的冬天,清晨五點多,常師父拿出了兩件棉製的短褂,要我選一件,我不好意思選,師父說:「那就這一件好了!」於是師父拿起了短褂幫我穿上,那種感覺就像父親一樣,多年來那件短褂就一直陪著我,度過不少冬日,每次穿上它,就恍如常師父就在我身旁。感覺好溫暖、好踏實。而他的言教,也將長存我心,成為我修行的指標。

十五、願與師長有共同所緣

  最近用心的聽聞廣論後,內心有了些體會,想跟各位一起分享。不過,先問各位一個問題:我們應該都知道父母在意我們的是什麼,然而身為師父的弟子,你知道師父在意弟子的是什麼嗎?起初我也不曉得,原本想,等當了師父的侍者,我就應該很清楚,可是曾有段時間,身體雖然與師父靠得很近,但內心卻感覺很遙遠。但就在最近,用比較正確並且比較認真的態度研讀廣論後,才發覺,好像開始有點接近師父的心了。

  記得去年,有一次要幫師父擦藥,上藥前,得先有兩個步驟,首先要有人拿濕熱的毛巾幫師父擦拭皮膚,接著要有人拿乾的毛巾再擦一遍,第三個,才是上藥,但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是要完全確認師父的皮膚是否完全乾,要不然上藥後會產生副作用。此時,狀況發生了,當前二位完成了動作後,我的手,很不巧的就直接抹了藥……於是,就引起很大的回應,師父用非常嚴峻的目光看著我,長達十幾秒,而我的內心卻感覺更長。當下,一旁的如俊法師拍著我的肩膀小聲說:「不要怕。」這時候我內心想著,為什麼今天的手這麼不聽使喚呢?接下來,師父就給了一些教誡。後來內心一直有個困惑,實際上,確認皮膚乾燥的時間大約幾秒罷了,但師父為何要用嚴肅的眼光看我十幾秒呢?

  末學學習廣論也有十年了,我發現自己一直有個現象,當我有時間,可能會拿《我的信仰》來閱讀,但就是不會拿廣論來看,即便是聽錄音帶也不會非常投入。這種習慣,出家前如此,出家後依然沒改正。可是,最近因為環境、同行的影響,而且用了比較正確的方式聽聞後,突然在廣論上發現了答案,開始對廣論產生了興趣。如廣論第四十頁倒數第二行伽喀巴祖師說:「依尊重時,恐有所失。」師父對於這段的解釋如下:「承事師長時,應該戰兢惕厲,深怕有一點點的地方做得不對,更要於一切時處,一心一意想著如何承事、如何去做。」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句話,是非常的細膩。

  師父還舉了兩個例子,有一次聽到電話聲,師父在房間接了起來,一聽不是自己的,這時候,外面有位法師正在用功,但他還是馬上站起來詢問是找哪位,各位知道這種狀況嗎?外面這位法師雖然在用功,但是仍一心一意想承事師長,如此,贏得師父的讚嘆。另一則,師父請一位弟子拿包開心果去供佛,供完後直接送到大寮,但那位弟子直到下午才去供,送到大寮也是三天後的事了,師父對此感到非常可惜。聽到這段開示後,好像自己找到了答案──因為師父很在意弟子承事的態度:有沒有一心一意?有沒有深怕一點點的地方做錯?可以想像,我那時候上藥,絕對不是一心一意,是很公式化的狀態。

  後來我又想,師父為何那麼在意這個事情呢?答案在廣論第三十六頁第五行:「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師父解釋這段提到:「如果你能這樣集資糧的話,你要什麼,就樣樣都有。」廣論中:「『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師父在此闡釋:「若有任何的事情,只要稍稍地讓師長感到歡喜,你就應該用最殊勝的方式供養,這種外相上的供養,內心增長的是法財。」記住,只要稍稍、一點點就要注意,何況是幾秒鐘,如同我擦藥也只是錯一點點,但師父就看到這一點點。

  師父是希望我們透由承事的過程,可以累積到最勝的資糧。因為師父希望每個人都能成佛,但成佛之前,首先要有資糧。師父很在意的是我們要走的那一步,如果做得好,師父會很歡喜,反之,師父會示現生氣。透由如此的反省,也回想到師父的行持也是如此:師父曾幫洛桑校長煮奶茶,煮了之後覺得味道有一點不對,後來全部重煮一遍;另外有位師長來,師父派如淨法師去掃師長房間的廁所,如淨法師是位很謹慎、小心的人,所以打掃得非常認真,但師父仍聞出還有一點點的異味,於是要求法師重掃一遍。

  五年前,某位長老來,我擔任侍者,也深怕有一點點的地方做錯。就在用餐尾聲,看到師父用木頭湯匙吃木瓜,一旁的我,覺得用木頭湯匙不好挖,於是拿了支鐵湯匙出來給師父。師父那時候看了我一眼,微笑說:「謝謝!」用完餐後,師父招我過去,跟我說:「某人,你好好努力,未來一定可以走得很好。」那時候我聽不太懂,只知道深深地鞠躬。後來我才了解,師父在意的就是那小小的動作,遞個湯匙很容易,但對師父來說這樣的動作很珍貴。還有一次,我當實習侍者時,跟著另一位侍者去師父的房間,傍晚時,師父請侍者關氣窗,這位法師拿木板關時,師父隨口說:「下次可以用那個手杖關關看。」隔天,當法師還是拿木板時,我就趕快跑去拿手杖。這時師父說了句:「這個人真靈。」師父講這句話,對我而言,是極高度的讚賞,也由此看出,師父看我們,是非常的仔細。

  過了段時間,做起事來,總是會考慮東、考慮西,那時候師父又給了教誡:「你不要當一個自動機器,那種機器會動,是要人家一按,才會運轉。」那天下午,師父要看書,我覺得桌上的檯燈過於占空間,心裡一直想著師父的教誡,就鼓起勇氣移了下檯燈。師父馬上比了手勢說:「嗯,這就對了。」那時候被嚇到,原來師父一直觀察我,他一心一意都掛念著弟子,他在意弟子們有沒有照著他的教誡去做。

  如果我們對廣論的內涵沒有深刻了解,就很難了解、揣測師父的心意。進一步來說,你要懂廣論,仍要靠 師父的 教授與闡釋內涵,要不然很難趣入核心。

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道前基礎 - 說法軌理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一)
日常法師 釋

道前基礎 - 說法軌理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①思惟說法所有勝利,②發起承事大師及法,③以何意樂加行而說,④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今初﹞

【◎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思惟說法的殊勝利益有一點非常重要--不是為了利養、名聞而說,這種動機都是錯誤的、染污的。真正正確、清淨的是要發大菩提心,依法自利利他,也就是前面說的,我們真正要自利利他必須成佛,要成佛必須要發菩提心,不管聽、講都以這樣的意樂去做,好處就很大。

p. 21

【《勸發增上意樂》中云:「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癡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施是所堪念。」於眾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其中成就堅固者,新譯《集學論》中,譯為成就勝解,諸故譯中,譯為成就勇進。】

世尊特別對彌勒菩薩說:真正純淨的、沒有染污的法施,是有非常大的利益的。怎麼樣才是不染污的呢?就是不是希望得到利養、恭敬,純粹是為了利益他人,為了佛法流傳在世間。如果這樣做,就能得到二十種殊勝利益。第一是成就念,說法者透由一再講述法,能將法的內涵牢牢地記在心裡,比較不容易忘記法的內涵。第二成就勝慧、第三成就覺慧、第四成就堅固,也可以說是聞慧、思慧、修慧。說法者透由說法,能在內心生起聞思修三慧。第五成就智慧,智慧是煩惱的正對治;智慧有兩種,世間的及出世間的。前面這些就是從集聚資糧到加行。成就智慧是指資糧道、加行道時之世間慧。最後能夠隨順證達出世間慧,那是真正見道。這樣真正的做到的話,對生死的根本人法二種我執認識了,也能夠把握得住,那由它生起的貪瞋癡三毒慢慢地就減輕了;所以下面說貪欲、瞋恚、愚癡漸漸地減少,要順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來。其中「成就堅固」這一項,新舊翻譯的名詞不同。除了《勸發增上意樂》外,其它很多經典也都提到說法的殊勝利益,我們對這一些都應該有正確的認識。  

思惟聽聞所有的勝利跟思惟說法所有的勝利,諸位好好去思惟、觀察這兩個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各位同學自己來體驗。當初我看這部分的時候有一個錯誤的感覺,好像聽聞難,說法比較容易,這是絕大的錯誤。其實聽聞容易,說法非常難;原因是假定我們聽法不是為了淨化煩惱,那麼的確聽聞難,講容易,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習慣就是這樣;假定我們要以佛法淨化自己,那麼聽聞容易,講法是非常難的,但願各位同學把這件事情好好地放在心上。我們現在好像是屬於學教的,其實不是;真正的學佛要教、證具足,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所以要修行,因為要修行所以要聽聞。可是我們常常聽聞了懂得很多的道理以後,增長我慢,然後到處講給別人聽;若是沒有機會講,就拿那個法當照妖鏡照別人,因此感覺上好像講很容易,因為我們隨順著習氣都看別人的不是,這是真正的原因。所以把這兩樣在這裡比較一下,當然也沒有一定的定則,只能說是我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慚愧、懺悔,將它供養各位同學,但願你們不要走上這個錯路,跌這個筋斗。下面第二:

【◎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如薄伽梵說佛母時,自設座等,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因,故應於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薄伽梵就是世尊,佛是從法生的,因為一定要聽聞了佛法如理修學才能夠證得佛果,所以法是佛之母,因此稱「般若」(也就是《大般若經》)為佛母。這裡說世尊講法親自設座位,就是出於對法的尊敬。諸佛尚且恭敬法,何況現在我們是凡夫,請問我們除了恭敬以外,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好做?這是我們務必要注意的。   前面講聽聞軌理時,說到要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要恭敬聽聞法,你內心真正很恭敬地去學一件事,跟馬馬虎虎去學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真正懂得了這一點,自然會生起最相應的恭敬心。所以為什麼要不斷地多去聽聞、思惟、觀察、決擇,原因即在此。觀察跟決擇很重要,必須拿這個道理在自己身心上去看,那時我們才能夠分辨得出來。決擇之後還要進一步去努力做,不努力的話,無始的習氣非常重,還是不能改善。前面雖然如理聽聞了,若不能改過,還是很可惜,等於前功盡棄。所以我們對法應該生起非常大的敬重。而法是從說法師而來,一層一層向上推則是大師、佛,所以他們對我們有最重的恩,我們要思念這個恩德。藏系佛法很重視這個,平常我們覺得好像要恭敬、供養的只有佛,說法的法師跟我們沒什麼關係,實際上,我們恭敬佛是為了法,法是使我們受用的,那麼請問法哪來的?是不是透過師長傳遞下來的?這是它的特點。這裡邊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意義,我們稱為加持。等到把《廣論》學完再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對我們會有更深切的影響。在我們集資淨罪的過程當中,這也是最重要的。所以聽法的時候對師長要念恩生敬,說法的時候要憶念大師的功德。

【◎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謂於自所應起醫想,於法起藥想,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於如來所起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及於徒眾修習慈心。】

正講的時候,心情應該怎麼樣,講的方式又應該怎麼樣呢?內心應該安住在《海慧問經》當中所說的五種想上。實際上這五想跟前面的六想內容是相應的,只不過前面的六想第一個是於自作病想,因為自己是聽法者,所以要把自己看成是病人,現在講給別人聽,則應把自己看成是醫生。這個醫生治的是心病,所以用的是法藥,對象就是聽法的那些人。後面二個跟聽聞軌理時所說的一樣。  

另外,還要「於徒眾修習慈心」,這點很重要。一般世間的醫生為人看病有兩種心情:一種是覺得病人可憐,要把他的病治好;還有一種心情可能是為了賺錢。我們中國古代傳統的醫生,雖然他也一樣要維持生活,可是非常重視醫德。醫德有兩個內涵,一個是憐憫別人的病苦,還有一個是他必須具備專業的技術,盡其所能地把病治好,這兩種都是醫德。有一類醫生他不一定有慈悲心,他的目標也不是賺你的錢,而是希望他所學這個技術要產生效果,把病人治好,雖然並沒有慈心,可是這種敬業的心情也是令人尊敬的。現在我們把佛法講給別人聽,同樣的應該是看見那些人很可憐,所以以慈悲心去講。前面說過為什麼平常我們會講法講得很起勁,而聽法卻不那麼來勁,假定自己是用慈悲心去講,那講再多都是好事,可是我們現在卻很少能有這種心。以我個人來說,我很清楚明白,認真地思惟一下,好像有一點慈悲的影子,可是像佛菩薩那樣的慈悲心,我是絕對沒有,但我想學佛菩薩,這個心是有的,這一點非常重要。但願每一位同學學會了這個道理以後,記住這個重點!我之所以一再強調,把我自己犯的錯誤提出來供養諸位,就是希望各位同學能夠從切磋琢磨當中,以我這些失敗的經驗來改善自己。所以千萬不可以犯時下的這種錯誤,只看在別人的錢上,這是絕對不可以的。或者講法時拿這個照妖鏡去照別人,自己覺得懂得很多,這個也是千萬不可以的。應該是為了眾生不知道法,不能如法地淨化自己,因此枉受生死的痛苦,而策發起悲心,這樣才真正稱得上以佛法來醫人。 

世尊又稱為大醫王,他完全是因為大慈悲心,看見大家患了三毒之病,他不但有最無上、究竟的菩提心,而且懂得怎麼下正確的藥,幫別人治好。我們現在既然向大醫王看齊,是不是也應該在這上面努力?聽說以前的中醫,在學習的時候自己要吃很多藥,親自試試看會有什麼反應。這是治身病,現在我們學的是能治心病的大醫王,要不要自己先吃藥啊?當然要吃,每樣藥都應該嚐過,不但知道這個藥是什麼味道,而且先要把自己的病徹底圓滿地治好,這是非常重要的。

【應斷恐他高勝嫉姤,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讚自功德舉他過失,於法慳,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我們若是覺得自己懂得很多,我慢高漲,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會批評別人;如果別人比你強,你心裡難免就會嫉妒。假定你真的是為了憐憫眾生,那這種毛病自然不會有。還有「推延懈怠」,因為講了法以後會很疲倦。還有講的時候,很容易自讚、舉他人過,總覺得自己很好,專門看別人的錯誤。然後真正有人來求法時,卻又很慳,覺得講給別人聽,人家知道了,就會強過我了,這種心情萬萬要不得。為了衣食、名聞等而說,這都是不清淨的、染污的。只要內心一染污,就談不到法施了,這一點很重要。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應該這樣想:「我是為了自己和他人都能成佛而說法的,這個功德正是我要的資糧。」這樣的發心才對。因為看見大家輪迴生死的痛苦,所以要成佛,要以這樣的心情說法,而不可以以前面所說應斷的那種心情。以上是意樂,下面是加行。

【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踰繕那,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

加行就是在講說之前的準備工作。第一是要先沐浴淨身,這是恭敬法。然後著比較乾淨的、好的衣服,當然如果沒有新的、好的,那麼舊的洗乾淨也可以,這是對自己而言。講說的地方應該清理乾淨,這個是事前的準備。上了法座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誦伏魔真言,也就是伏魔的咒。「踰繕那」是印度計算距離的單位,也叫「由旬」,念了伏魔咒之後,在一百由旬之內,魔跟魔眾就不能來,即使來了也不能障礙我們。由旬有大、中、小三種差別,小的一由旬是二十里,中的四十里,大的是六十里。我們現在取中的來說,一由旬是四十里,一百由旬就是四千里。那我們在這裡一念的話,全台灣魔都不能來了。即使來,也沒辦法障礙我們。一般來說真的要念,自己要有相當的功力。不過即使是我們凡夫,只要很至誠恭敬地念,它就有這個力量,經咒本身就有無限的威力,真正重要的是至少我們要以恭敬至誠的心念。如果嘴巴上唸而心裡卻胡思亂想,那是沒有用的!其實就像我們做早晚課一樣,別小看早晚課喔!平常我們對它好像沒什麼興趣,可是如果內心專一去念的話,早晚課是有非常大的功德的。

p. 22

【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

前面是正講之前必要的作法。正講的時候要「舒顏」,心情很寬敞很高興。講的內涵是「具足審定義理」(就是內容要很明確無誤)的宗、因、喻--你要提出來的中心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再舉出很多比喻來說明。除了這些之外還要用「至教」(就是佛說的經教)來印證。也就是先把重要的中心概念、義理,以及它的因跟喻提出來,然後以經教(包括經、律、論三藏)來印證它。下面大師也以三藏或祖師的語錄來證明:

【《妙法白蓮經》云:「智者常應無嫉姤,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慼,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眾愛樂生歡喜。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餘則智者恆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為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最後用《妙法蓮華經》來印證前面所說的那些內涵。「智以俱胝阿庾喻」中的俱胝和阿庾都是印度的數目。印度的數目有小、中、大三種,小數就是一、二、三、四,到十,十到百,百到千,都是每十進一個位;但中數不是十進位,而是百進位;大數的進位就非常大、非常大了。在《華嚴經》裡有講數字的進位方法。俱胝、阿庾都是屬於大數,拿我們常說的話就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有兩種意義:第一種就是多得讓你沒辦法去數它;另外一種無量無數是印度數目當中的兩種大數。實際上在佛經裡面有所謂的「十大數」,最後那一個大數就叫「不可說不可說轉」,就是把不可說再乘上不可說倍。比如我們把一千乘一千就是一百萬;假定說是百萬,就是百萬乘百萬;這個最大的大數就是不可說再乘一個不可說,不可說已經是大得無法想像了,然後這一個「不可說」再自乘一次叫「不可說不可說轉」,那都是非常大的數字。我曾經請一位同學用電腦算,結果算出來他告訴我,那是一個天文數字還要再乘上十的一百多少次方。當然用數字很容易表達,可是假定我們要把那個數字的大小想出來,根本無法想像。我當時覺得好玩就試試看,平常寫個壹,後面多畫幾個零,就很大了,那個數字,你畫零畫了個半天還差一大截。這種境界只有佛用佛眼才能看得到,非我們凡夫心量所能體會。「智以俱胝阿庾喻」,真正的智者說法,會用各式各樣不同的比喻來說明。道理容易說,說完了以後怎麼使我們內心當中真正相應,這就比較不容易。於是他用各式各樣的比喻(就是我們周圍能夠遇得見的這些事情),讓我們領會它的內涵。以上就是說法軌理當中的「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下面是第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講法的法師對於所對的境(也就是聽眾),哪一些人應該對他講,哪一些人不應該對他講,這還要觀察。

【◎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毘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

「未請不應說」是一個軌則。毘奈耶就是律藏,律藏裡面主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軌則。「經」主要是講宗,以道理為主,「論」是詳細地說明原因,「律」主要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行持。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只有律剛開始不必談很多道理,因為真正的道理要做了才能體會。如果我們信心夠的話,就應該遵照著規矩去做才重要。戒經上面特別說,講法一定先要有人請,如果沒有人請就不應該講。進一步來說,就是有人來請求了,還是要觀察他夠不夠條件。如果不夠條件,就算他來請求,也不應該說。反過來,如果他條件夠了,是個法器,就是沒有來勸請,也可以說。這樣看來好像沒有一個定則可循了,實際上,宣講佛法並不是聽懂了隨便就可以講,即使沒有高深的證量,至少理論上面要有相當的經驗,那才能夠判斷。這個情況也可以用世間的一個常態來說明,我們可以回想自己小的時候,或者看見弟妹或幼輩的小孩,通常都很歡喜學大人,實際上夠不夠條件?不夠,像這種情況是世間我們看得見的。佛法更是深遠,但我們同樣有這種心情,總希望很快地要學高深的道理。所以很多情況下,雖然很好樂,可是實際上條件不夠,這是一般的狀態。所以應不應說的判斷,完全在講的人自己的體驗。

【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

經論上告訴我們這個原則。前面說過,說法純粹是為了法施而講,但是要說法之前應該先這樣說:「我學得不廣博,實際上你們才是真正善巧的大師、大菩薩,我怎麼能夠在你們面前班門弄斧呢!」表示自己很謙虛、很客氣。你應該這樣說,不可以馬馬虎虎、不仔細觀察就說。要先觀察他是不是法器,如果是法器,就是他沒有請法也要說。這一段是引經告訴我們道理,下面再用律告訴我們儀軌。先決定對象該講不該講,講的時候還有一個規矩應該照著做。

【復次《毘奈耶經》云:「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底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輦餘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及被甲者,不應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

你站著,聽法的人坐著,那不可以為他說法;你坐著,聽法的人躺著,也不可以說;同樣地坐著,你坐得低,聽法的人坐得高,也不可以為他說。總之,講的人應該比聽的人來得好,為什麼?尊重法。前面所講的道理,都是我們內心中對法的尊重。單單內心還不夠,外面的形象也要依這樣去做。實際上外在也就是內心的表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內外應該一致。除了講法者跟聽法者之間應該有高下之別以外,覆頭、抄衣、抱項,那都是不恭敬。平常在家人走路的時候勾肩搭背,我們出家人不可以;就算是跟在家人講法,如果對方這樣的話,那表示很輕浮不敬法,就不應講。還有,手執器、杖、劍、鉞,這是武器,這也不應講。反過來,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那就應該講。前面講的有個條件--「依無病也」,就是在正常狀態是這樣。可是假定你去為一位病人開示,他躺在床上,他的確非常需要你,那個時候不受此限,這在戒經都有很明確的說明。所以,真正要認真地依正法住世時最嚴密地去做的話,內心固然要相應,外面的形象也一樣要做得恰到好處。以上是講法者應該具足的幾個條件。最後講完了、聽完了,結束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每個人都會變老,卻不見得會成長」

每個人都會變老,卻不見得會成長... 「每個人都會變老,卻不見得會成長」 「我們不是因年老而停止玩樂,我們是因停止玩樂才會變老。」 第一天,教授自我介紹後,要每位同學主動去結交一位新朋友。 當我站起來環視四周時,有人輕輕拍我的肩膀。我轉過頭,看見一位滿臉縐紋,個子矮小的老婦人對著我微笑,那笑容光亮璀燦。 她說:「嗨!帥哥,我叫羅絲,今年87歲。我可以抱妳一下嗎?」我笑起來,熱切的答道:「當然可以」,她果真緊緊地將我抱個滿懷。 我開玩笑的問她:「妳年紀這麼大,怎?還來上大學了?」她也調皮的回答道:「我準備來這釣個金龜婿,生幾個孩子,然後退休去雲遊四海。」「此話當真?」我明知故問。我很好奇,到底是何動機,促使她年屆古稀,還來上大學。她告訴我說:「我一直夢想要受大學教育,如今終於得償宿願。」下課後,我們散步到學生聯合大樓,兩人分享了巧克力奶昔。從此我們成了摯友。 往後三個月的每一天,我們總是一起離開教室,天南地北的聊個沒完。她像一部「時光機器」,將智慧和經驗與我分享,而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一學年下來,羅絲成了學校鼎鼎大名的人物。不論走到那裡,她總能輕易的結交到新朋友。她經常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陶醉在同學們對她的關注之中。學期結束時,羅絲應邀到我們為足球隊舉辦的晚宴中演講。 我永難忘懷當晚她賜予我們的珍貴禮物。主持人介紹她給聽?之後,她碎步走向講台,正當要開始演講時,她手中的講稿不慎掉落地上。 有幾秒鐘時間她顯得有點懊惱和靦腆,不過立刻就幽默的對著麥克風淡淡的說:「抱歉,我最近老喜歡掉東西,剛剛我本想喝杯啤酒壯膽,卻喝了威士忌,沒想到那玩意兒簡直要我的命。看來我是記不得事先準備的東西了,那我就講最熟悉的事情吧。」 在大家的笑聲中,她清了一下喉嚨,然後開始說:『我們不是因為年老而停止玩樂,我們是因停止玩樂才會變老。』 『只有一種秘訣能使人青春永駐,快樂成功。』 『就是你們必須經常笑口常開,幽默風趣;你們必須時時懷抱夢想。』 『當你們失去夢想時,你們就形同死亡。我們的周圍有許多人像似行屍走肉,卻不自覺。』 『變老和長大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任何人都會變老,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長大。』 『長大的意思是,你必須不斷在蛻變中找尋成長的機會而善加利用。』 『要活得無怨無悔:上了年紀的人,通常不會因做過的事後悔;卻常因在年輕時,未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遺憾。只有心懷悔恨的人,會恐懼死亡。』 那年底,羅絲終於完成她的大學學業。畢業後一星期,她在睡夢中安祥去逝。超過二千名同學參加她的葬禮。我們聚在一起,向這位以身教教導我們:「只要下定決心,不管年紀多大都可以實現夢想 …」的偉大女性致敬。   人的一生:通常不會因做過的事後悔,卻因未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遺憾 ! 作者:貝兒‧蒂尼

ching8shan 陳清杉(羿源)